亿万富豪突遭空难身亡。 3月29日,捷克PPF集

  亿万富豪突遭空难身亡。

  3月29日,捷克PPF集团(捷信集团)公告称,公司大股东彼德・凯尔纳(Petr Kellner)在阿拉斯加一场直升机事故中去世。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,彼德・凯尔纳不仅是捷克首富,也是捷信消费金融(中国)有限公司(下称“捷信消费金融”)的实际控制人。

  对于实控人突然辞世,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对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表示,“我们很遗憾知道这个消息,公司的日常运营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和改变。”

  作为首家外资全资的消费金融公司,捷信消费金融曾依靠其强大的线下业务长期居于龙头地位,但在线上化和疫情的冲击下,重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近年逐步跌落,业绩大幅缩水,也陷入“转型困境”,不时被曝出“变相裁员”。

  据悉,捷信从2017年开始执行三年发展计划“2020战略”,2020年启动了以数字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“2023战略”。对于近日曝光的“变相裁员”风波,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,“我们并没有‘强制裁员’,为保证这一战略(2023战略)的部署实施,捷信消费金融对现有组织架构及人员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和优化,更多引入数字化和以技术导向的人才。”

  1

  实控人突遭空难辞世

  阿拉斯加州巡警接到通知,一架空客AS350B3直升机在该州南部克尼克冰川地区坠毁,机上五人死亡、一人重伤。遇难者中包括捷信集团创办人彼德・凯尔纳。

  据美国阿拉斯加州公共安全部门网站消息,美国时间3月27日大约晚间十点,阿拉斯加州巡警接到通知,一架空客AS350B3直升机在该州南部克尼克冰川地区坠毁,机上五人死亡、一人重伤。遇难者中包括捷信集团创办人彼德・凯尔纳。

  3月29日,捷信集团发布公告证实:“公司大股东彼德・凯尔纳(Petr Kellner)在阿拉斯加一场直升机事故中去世,享年56岁。”

  公开信息显示,彼德・凯尔纳是PPF集团的创始人及大股东,持有表决权比例为98.93%。PPF集团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和投资集团之一,截至2020年6月末集团总资产为440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3400亿元)。其投资覆盖金融服务、电信、媒体、生物技术、房地产和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,业务遍布欧洲、北美和整个亚洲地区。截至2020年末在全球拥有94400名职员。

  在中国市场,2004年,作为PPF集团全资子公司的捷信集团就已经在北京设立代表处;2007年在中国深圳市福田中心区CBD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;2010年2月21日,捷信集团正式在中国获得监管批准,并在中国成立唯一一个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――捷信消费金融(中国)有限公司。PPF集团早期在捷信消费金融的股东中是直接的唯一出资人,后来才变更为PPF集团全资的公司HOME CREDIT N.V.。

  联合资信认为,捷信消金股东实力强,且已经建立符合目前业务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内部控制体系。评级报告披露,捷信消金的实际控制人即为彼德・凯尔纳;2014年捷克国家银行将PPF 集团列为“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”。

  2019年,捷信集团曾计划赴港IPO,花旗、汇丰、摩根士丹利曾为本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。不过,此后捷信集团宣布撤回上市申请并表示,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,撤回上市申请是市场环境所致,目前公司资本充足,尚不需要通过上市保持业务增长。

  依据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,彼德・凯尔纳以149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977亿元)身家排名全球富豪第68位,是捷克首富,与传媒大亨默多克家族财富相当。

  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对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表示,“我们很遗憾知道这个消息。捷信消费金融长期以来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,由董事会统领,并由来自各国和总部的强大管理团队管理。公司的日常运营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和改变。”

  2

  转型不畅、陷入裁员风波

  捷信消费方面回应称,并没有“强制裁员”,而是对现有组织架构及人员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和优化,主要是为了在消费金融行业中大力推进“金融科技”和“普惠金融”。

六大行2020年业绩大比拼

  在线上化和疫情的冲击下,重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近年逐步跌落,陷入“转型困境”,不时陷入“关停业务”“变相裁员”的风波中。2020年2月曾有消息指出,捷信消费金融医美分期业务将于当年2月24日开始全线冻结。

  对于“叫停医美分期业务”的说法,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曾对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表示,“在全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,我们公司一方面要将客户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;另一方面,也在顺应美容市场需求的变化,对线下相关业务进行了相应部署。另外,我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根据市场需求变化,及时动态调整业务部署。”

  此后的2020年2月26日,捷信消费金融通过官微发布消息称,2020年,捷信将加速全面转型步伐。同时称,随着国内对于数字化网络消费的不断升级,捷信也更加注重对新兴数字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与不断创新,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消费模式。

 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,数字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消费金融业务的转型。捷信消费金融曾以线下销售点贷款为主,随着市场的变化,近几年在不断扩张线上消费贷款的比例,疫情加剧了这一转变的紧迫性。线上业务自动化、智能化程度要求高,和原有的业务模式有所不同,传统线下业务的做法也在逐渐与线上业务融合。

  业务转型之外,捷信消费金融也在进行人员调整。据披露,捷信消费金融2021年2月8日通过股东决议,Ondrej Frydrych自2月8日起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职务。捷信消费金融原首席财务官王涛于2021年2月28日离任。在拟任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或监管部门核准前,由Vladimir Nyc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,代为履职期限不超过相关监管规定。据悉,代为履职的Vladimir Nyc是捷信消费金融兄弟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(下称“捷信信驰”)的执行董事。

  不单是高管调整,分公司也被曝出在精简人员。捷信信驰长沙分公司员工近日爆料,2021年3月12日,该公司部分员工突然接到“休假”通知,让全体员工停止开展工作,参加全天培训。至2021年3月19日,有员工发现他们的电脑设备已被清理,且账号权限也被全被收回。

  对此,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称,并没有“强制裁员”,而是对现有组织架构及人员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和优化,主要是为了在消费金融行业中大力推进“金融科技”和“普惠金融”,捷信消费金融启动了以数字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“2023战略”。为保证这一战略的部署实施,捷信消费金融对现有组织架构及人员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和优化,更多引入数字化和以技术导向的人才。

  3

  营收、净利大幅下降

  2020年上半年,捷信消金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82.72亿元,同比减少60.9%;录得营业收入75.54亿元,同比减少12.25%;录得净利润5300万元,同比减少93.3%。

  疫情之下,捷信集团和转型中的捷信消费金融业绩都受到较大影响。依据捷信集团(HCG.BV)今年3月公布的2020年全年业绩:捷信集团2020年营收为31.99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248.45亿元),同比2019年的42.49亿欧元下降24.7%。捷信2020年也由盈转亏,净亏损5.84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45.36亿元)。

  在贷款规模方面,捷信集团2020年贷款规模为106.12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824.19亿元),同比2019年减少49.5%。其中,捷信集团在中国市场全年贷款额为40.24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312.53亿元),同比降幅达64.4%,在中国市场的放贷量甚至不及其2016年同期水平。

  捷信消费金融业绩也不乐观。截至2020年3月末,捷信实现营收41.57亿元,净利润0.3亿元,同比去年一季度的2.93亿元大幅下降89.76%。截至2020年3月底,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018.72亿元,所有者权益为113.39亿元,资本充足率为11.29%,不良贷款率为3.79%。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00.39亿元,同比去年一季度贷款发放量235.90亿元减少了57.44%。贷款余额为852.98亿元,较2019年底的918.64亿元减少65.66亿元。

  此外,截至2020年3月末,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业务已覆盖29个省份和直辖市、311个城市,已在中国设置超过 21万个POS贷款点,拥有全职雇员约3.1万人。而截至2019年6月末,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业务已覆盖29个省份和直辖市,312个城市。已在中国设置超过26万个POS贷款点,拥有全职雇员约4.5万人。

  从半年报数据看,截至2020年6月末,捷信消金总资产为877.82亿元,较2019年末的1045亿元缩水16.02%,而同时期招联消费金融的总资产为920.76亿元,已超过捷信。

  2020年上半年,捷信消金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82.72亿元,与2019年同期的467.68亿元相比减少60.9%;录得营业收入75.54亿元,同比减少12.25%;录得净利润5300万元,同比减少93.3%,不到2019年全年净利润11.4亿元的5%。

  截至2020年6月末,捷信消金的不良贷款率为3.77%,较2019年末的3.6%有所攀升;资本充足率为12.03%,同业拆入资金余额占资金净额的比例从2019年末的26.53%降至22.55%,拨备覆盖率为150%。

  联合资信透露,捷信消金流动性管理面临一定压力,同时负债结构较为单一、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存在一定程度错配、信贷资产质量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等因素,这些对于捷信消金的经营发展及信用水平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。

  在联合资信看来,去年新冠疫情的发生也对捷信消金产生影响。其客户主要为中低收入或信用空白群体,与商业银行相比,不良贷款率较高,逾期贷款规模较大,疫情的发生,对其主流客户群体带来的影响较大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第一财经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aike.d1.net.cn/256272.html